伤寒若吐下后不解,不大便五、六日,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。 然缓脉有二义,和缓之缓,脉有力濡柔,不大不小,以形状之缓,验二气之和也。
张璐曰:按论暍三条,首言动而得之之病,谓中暍,属外因;次言静而得之之病,虽曰中暍,实暑病也,属内因;末言因热伤冷之病,乃中暍之变证,属不内外因,不得程应旄曰:可见中暍之病,大都阳气在表,而胃中虚冷,所以身热疼重,而脉微弱。外感,六脉浮紧,寒气在外,故骨节烦痛;内伤,胃脉浮紧,寒气在内,故腹满绞痛。
已经溃后,血气被伤,虽有身痛表证,亦不可发汗,恐汗出血液愈竭,筋失所养,因而成痉,或邪风乘之,亦令痉也。今脉浮大,则可知浮则为风,大则为实,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,外疏皮毛,内降气逆也。
无寒热,无表邪也。师曰:沉为纯阴,翕为正阳,阴阳和合,故令脉滑,关尺自平。
凡腰痛者,皆不能坐,即略坐非伸足根据倚不可,故曰:坐而下一脚者,腰痛也。「旋覆花汤主之」六字,与肝着之病不合,当是衍文。
高士宗曰:汗下火熏,施治各异,损正则一,故举下之、熏之,与发汗而并论之也。水盛气者,则息促,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,以利其水,水利则气顺矣。